浙工大有位“维生素”导师:“我的教育生命永远年轻”
他是土生土长的工大人
37年不离三尺讲台
两鬓堆霜,育桃李天下
他是经济领域的著名学者
深耕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
献智慧锦囊
作为学院掌门人
他吹响了引领经济学“浙江学派”的号角
奏春秋华章
他说:“在工大,我的教育生命永远年轻!”
他就是浙江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——
徐维祥教授
“今天,我送九个字与新同学共勉——志于道、据于德、精于勤,请牢记吾辈之使命在经邦济世。”2022级经济学院开学典礼上,徐维祥教授特意系了一条红色领带,热情洋溢地将自己四十载做学问的心得分享给新同学。
徐维祥自1986年入职以来,先后担任过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,教务处处长,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、党委统战部部长、经济学院院长等职,在37年的教书育人中,逐渐琢磨出一套培养学生成长的机制,这就是“五导”机制——“导科研”“导思想”“导学习”“导实践”“导生活”。他常说:“经世致用,务当世之务,这才是当代青年应该先学会的做人道理。”
2018年,徐维祥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。他积极发挥高校教师优势,在师生中广搜社情民意,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。
2019年,徐维祥出任经济学院院长,组建学院的创始团队,喊出了“建设迈向引领‘浙江学派’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经济学院”的目标。
三年来,他创办“经世讲坛”,组织举办中国区域经济高端论坛、经济学家高端论坛、钱塘江金融港湾金融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,邀请40余名国内外经济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传经授道。他创设中国式的“院长高桌晚宴”,奖励优秀学子奋发作为,与师生代表畅开胸怀谈学习、拉家常、聊工作。他带动了一批研究生导师建立了导学和师生发展共同体,如唐根年团队、王庆喜团队、汪良军团队等。
在经济学院的研究生中间,有一支成绩斐然的“徐家军”,还被《浙江日报》专门报道过。这支“徐家军”里,全部博士研究生作为(或等同于)第一作者发表学校A刊论文,还有很多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。“徐家军”的指导老师正是徐维祥。
“同学们称呼徐老师:维生素,他就像维生素一样不可或缺。”徐维祥的博士研究生刘程军说,“维生素导师”有几个含义:一、维,镶嵌着徐维祥老师的名字,再者,维,蕴含着徐老师处处维护关心自己学生成长;生,是学生的意思;素,是素养,徐维祥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。因指导有方,徐维祥接连获评浙江省高校“三育人”先进个人、浙工大研究生“我心目中的好导师”和校师德先进个人,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“我们的维生素导师”。
对此,徐维祥常常说:“学生的成长,导师理应要负第一责任。”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,徐维祥坚持“全过程、浸入式、共同参与”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,无论是纵向课题的选题设计、申报、验收,还是横向课题的项目接洽、方案设计、实验应用,研究生都要参与其中,让学生完全“浸入”特定的科研环境中,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和主观能动性,从而在项目实战中了解掌握文献查找方法、科研技能、实践技巧、论文撰写规范等,以“细节浸入”的方式科研育人,达到“润物无声”的教育境界。他的研究生有来自农村的,也有来自大山深处的,对于这类学生,徐维祥一开始会手把手带着他们深入企业做课题,到浙江温州、义乌、台州、杭州等地开展调研。“在永嘉项目上,我们被分成几个组,跟着老师反复跑了大半年,收集数据、访谈调研、设计建模,从实地操练中学习贯通。”一位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说。
“师门常常开组会,气氛很好。”徐维祥的研究生郑金辉说。在他看来,徐维祥教授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“正能量”魔力,“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昂扬向上、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传递给我们青年学子,有如沐春风又沁人心脾之感。”
在徐维祥的眼里,学生身上有独属于青年人的朝气,“和学生思维碰撞,我能得到一些见解和启发。”徐维祥很乐愿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课题的各个环节。从一开始的课题申报、研读材料、提纲写作,乃至后期的分工撰写、集中修改阶段,甚至课题洽谈,都会让学生充分参与,并吸收他们的见解和建议。从2010年起,他就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至少发表一篇CSSCI索引期刊论文,博士研究生发两篇A类期刊。起初,学生们觉得压力很大,之后却发现并没有那么难,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,同学们从徐维祥老师的课题里也逐渐发散出很多子课题进行研究,渐渐地,同学们的思维不断打开,写出来的论文质量越来越高。最近一篇《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》在知网下载量已突破一万两千次。
夜深了,校园里万籁俱静,子良楼却亮着一盏灯。溯光望去,堆叠如山的数据资料前,坐着一位埋头校对数据的年轻人。这是很多年前正在读博的徐维祥。
“当年我们采集的数据都是纸质的,由于量非常大,一辆小车都装不下,我雇了一辆面包车才把它们从外地运送到朝晖校区。”这些珍贵的数据,让徐维祥通宵达旦,废寝忘食。记不得有多少次,因为工作到太晚,办公楼被锁了,他只好绕道从阶梯教室出去。
回忆起这段苦中带甜的日子时,他哈哈大笑,而工大深夜的灯从几十年前一直亮到了现在。
如今“双肩挑”的徐维祥不仅继续为自己的学术抱负每日晚睡早起,还将自己作为灯点燃,为学生们照亮研究道路。
校园里,经常看到他高瘦的背影,提着一只几年前的会议资料包,走进教学楼。在教室里,他身姿挺拔地为学生授课;在讲台上,他耐心地向新生介绍学业规划;在办公室里,他推着眼镜与学生一道反复推敲论文;在电话那头,他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们有关模型、数据等问题,他说:“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,只要学生有需求,哪怕晚上12点,我也会接电话跟他们讨论问题。”
“志存高远是极好的,还一定要脚踏实地。”徐维祥总是提醒学生,不要闭门造车、囿于面板数据,要眼见为实、敢于质疑。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回忆自己的第一篇A刊论文诞生,“这篇论文徐老师盯着修改了半年,从最基础的数据处理,到最细致的格式规范,每一遍老师都会指出新的问题,基本两三天改一稿,最后一投即中,我觉得半年来自己都‘长高’了。”徐维祥教授不仅鼓励学生担任第一作者,而且为学生发论文提供项目支撑和精细化指导。
一场教书育人的马拉松
长跑三十七年,依旧马力十足
一方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
风雨兼程,是他最执着、最深情的奉献
“作为老师,要先练好自己的基本功
一定要有引领学生做学问的本事;
还要把学生当子女悉心教导,付出才能获得快乐。”
年逾花甲的徐维祥
学术生命依旧青春常驻
他不忘初心,身正为范
披荆斩棘开辟一条经邦济世的大道
人物名片
徐维祥,管理学博士、博士生导师,浙江省“新世纪151人才工程”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才,兼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、浙江省经济学会副会长、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副会长,浙江省产业经济研究资深专家。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、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;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教师、省高校“三育人”先进个人、省师德先进个人等。
往期回顾